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

新聞:北大商學院辦ECFA研討會 關注政經趨勢與企業經營環境

臺北大學商學院舉辦「ECFA與台灣政經趨勢研討會」,臺北大學社科院、法律學院、公共事務學院及國巨律師事務共同協辦。主要探討台灣政治與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、ECFA中有關貨品貿易、服務貿易與投資相關協議等,對台灣產業經營的影響,以及陸資來台投資與兩岸法律規範如何因應調整?這些是ECFA簽定後重要的課題。

臺北大學商學院院長 方文昌:
北大商學院一向關注政經趨勢對國內企業經營環境的影響,並及時融入課程之中,達成本院以培育具前瞻與宏觀視野商業人才的教育目標;ECFA是跨產業、經濟和法律領域的重要議題,故興起籌辦本次研討會的動機。
兩岸的經貿從1987年解嚴與探親開始,1989年開放貨品貿易,80年代到90年代,台灣才開放台商到大陸投資;2002 年台灣加入WTO,2008年開始江陳會談,談判內容有包機、觀光、海運等,2010年簽訂ECFA,兩岸關係愈來愈緊密。

ECFA之後,大陸加上港澳已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。2010 年兩岸貿易高達2,500億美元,大陸是台灣最大的順差來源,約770億美元;大陸同時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,約占台灣出口貿易40%,達1,147億美元;同時也是台灣第二大的進口來源,約375億美元;大陸也成為台商投資最多的地區,截至2010年底,台灣對大陸的投資約973億美元,占台灣對外投資的六成,比例相當高。
但陸資來台投資相對少了許多,政府約開放112件,總投資金額只有1.37億美元,兩岸確實存在相當大的差異。一旦簽定ECFA,對於兩岸貿易與投資將如何影響?ECFA簽完之後對台灣比較好,還是對大陸比較好?台灣是否可以少繳很多關稅?對台灣會產生哪些負面影響,該如何面對?這些議題都值得深入探討。

經濟部政務次長 林聖忠:
馬總統認為兩岸關係的改善,是台灣繼續發展的先決條件,以往台灣被邊緣化,導致經濟上發生困難。過去十幾年區域經濟崛起,各國紛紛簽署FTA,無論是雙邊的或區域的,近年來發展迅速,台灣卻無法躍上國際舞台。
台灣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,主因是東協十國與中國大陸在2010年的自由貿易區開始啟動。因此ECFA內容中,兩岸關稅的減免,增加台灣對東協十國的貿易競爭力。但在台灣簽此協議有許多難度,因為有一些非經濟因素影響,為克服國內民眾的疑慮,需要訂幾個基本的條件讓人民放心,如農業農產品、勞工不會進入台灣等,此外還有降稅等方案。

ECFA開啟台灣經濟的機會,過去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簽署FTA,使台灣貨品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受到不利待遇。ECFA不但消除不利現象,甚至部分早收貨品獲得比美日韓歐更佳的競爭優勢,如大陸承諾台灣貨品早收清單高達539項,這些都在今年元月生效,各界產業就可利用此便利順利出口,享受免稅的待遇;服務業我們也拿到11個部門的開放,如金融業可至大陸設分行,對台商提供服務。此外,ECFA可提升台灣貨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外,服務業准入也將帶來新的商機;且各國將以台灣作為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跳板,對台灣的投資比重預期將會上升。

ECFA的簽訂提升台灣的國際經貿地位,吸引外商加碼投資。政府的願景是讓「世界走進台灣,台灣走向世界」,希望藉由ECFA,配合「培元固本」做法,改變台灣在亞太經濟舞台的角色,與世界同步接軌。
崇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郭智輝:

ECFA簽定後,兩岸在半導體與光電等產業目前沒有實質的效益。ECFA是一個橋樑,連接台灣與中國,原本是一個很好的概念,但是如果台灣本身沒有優秀的業者,製造好的產品再賣到中國,ECFA只會將中國的產品導入台灣。中國將未來五年所耗用能源的錢,先提早用來協助企業成長。反思台灣政府在ECFA架構下若沒有更好的政策來推動業者的競爭力,只會讓中國產品流向台灣,台灣的資金和業者跑向對岸。台灣具有良好人才,卻要離鄉背井到中國發展,所以我覺得目前ECFA只有表象,還有待協助台灣企業做一些更深層的紮根。
今天的ECFA開了這個門,台灣比對岸更具競爭優勢,應該紮根在過去20年產業發展的結果,好好善用並發展太陽能與LED照明產業,這兩項的未來產值無限大。我們的政府應要有配套措施,讓業者在台灣紮根,過去長期培養的工程師與業者們,能夠繼續發光發亮。

經濟部參事 徐純芳:
貿易自由化的趨勢開始轉向區塊化,特別在亞太地區,因為受到中國大陸的影響,中國大陸的市場讓各界有了不同的規劃。在拓展市場的時候,全世界也產生新的想法。
後ECFA時代兩岸經濟新情勢,中國大陸的國際地位繼續竄升,目前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、第二大進口國、經濟體,也是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,此一市場能量不可限量。未來亞州市場會主導世界貿易的潮流,而中國大陸是金融海嘯後,世界景氣復甦中的火車頭。

從兩岸經濟發展來看台灣與中國的關係,絕對不要把它當作政治事件,而是一個經濟發展的歷程,不必刻意政治化。至於兩岸之間經濟的關係,其發展有不同的步調。兩岸經濟發展的策略也有很大的不同,如何讓兩岸的貿易政策和經濟政策可以對接?

兩岸經濟發展的目標,以前的結合是產業供應鏈的關係,現在是講求整合、如何進行合作?兩岸既是競爭也是合作關係,應該調整並提升與對方關係的互信,最後互惠雙贏。至於兩岸如何建立互信,我認為智慧財產權觀念的建立是必要的,雙方間相互限制應逐步取消、加強人員的流通、主動以及相互寬容。

經濟部工業局局長 杜紫軍:
從開放台商到大陸投資以來,官方統計累積投資約980億美元;相對於大陸來台投資部分,直到2009年才開放第一階段的大陸企業來台投資,上個月也開放第二波。
這兩波開放的大陸來台投資貨品項目,包括服務業約占42%。截至上個月止,我們開放40%類別的產業,大陸企業可以來台投資。我們對於陸資,過去都是「先緊後寬,循序漸進」,有成果時再擴大。所以我們對於陸資來台是先緊後寬,影響比較小的部分可以先考慮,有些擔心的部分則放在後面來討論,有成果的時候再擴大。
世界各國交流日趨頻繁,區域合作蔚為風潮,兩岸間的經濟發展將比過去更需要借助彼此的優勢條件進行互補。
一年多前陸資來台的數量太少,雖然我們開放很多項目,但那些產業本身在台灣並不具有競爭力,也就是沒有投資的吸引力。所以這次我們就開放比較具有吸引力的產業,同時也做了很多行政措施,我們還是會針對這次開放後的狀況,未來再進一步加強行政管理的部分。

國巨律師事務所資深顧問 楊敦和:
ECFA對台灣的影響很大;有的人對它很擔心,有的人對它充滿憧憬,不論喜歡與否,都要去了解它,我們才能做出最好的因應。方院長能在此時舉辦此一研討會,讓產官學各界齊聚ㄧ堂共同討論,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